编者按:2024年高考招生即将开始,为方便广大考生及家长进一步了解乐鱼(中国),校园网主页开设招生季专栏,将陆续推介学校各二级学院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办学特色及办学成效等基本情况,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参考,助力考生圆梦厦门理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器件系、电子封装技术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自成立以来,学院始终秉持“创新·求真·务实·卓越”的精神,努力践行学校“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和“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办学特色日益凸显。
一、专业特色鲜明,产业对接紧密
学院紧密对接福建省新材料产业,主动服务于钨材料、新能源材料、半导体材料、功能橡胶等产业群和闽西南新材料企业,设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实施专业、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服务地方特色专业、省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主干专业、省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试点专业)、电子封装技术(国家战略新兴专业、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战略新兴专业、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校一流本科专业)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
在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榜单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等3个专业分别荣登全国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榜首。2023年学院开始招收“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研究生,现有在校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专业全国排名一览表
学院承办全国第五届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教学研讨会
二、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77.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2.4%,具有国(境)外访问与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比37.8%,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60.6%。其中,柔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拥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福建省雏鹰计划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和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等7人,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2人,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7人。
学院多位教师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三、培养体系科学,育人成果喜人
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深入实施产学研交互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校校和国际合作办学,着力构建实践性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课外科技、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成绩喜人。近5年来,共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项目18项;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59项、省级竞赛奖励28项。
组织学生参加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佳绩
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佳绩
学生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成绩喜人
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升学就业工作,积极采取各项有力举措,通过举办就业招聘会、企业宣讲推介会、访企拓岗、考研辅导会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2022-2024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考研上线率连续3年位列全校前三,每年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95%,学生考研人数连续3年均超过50%,考研上线率分别为22%、27.57%、22.63%,其中75%左右的学生被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和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录取,继续深造攻读硕博士研究生。
学院与德国、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境)外1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厦门市1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关系。毕业生综合素质好、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意识强、社会认可度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据第三方机构麦克思数据有限公司调查显示,学院2022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
我院学生荣登人民日报官网
学院2024届毕业生考研、考博光荣榜
学院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了党员进社区、“材情永流传”素质拓展、读书分享季、科技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一系列丰富多彩、深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科学文化素养。
王乾廷校长参加学生第一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学生第二支部荣获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组织学生到鼓浪屿开展实践学习
组织学生参观瀚天天成公司
组织学生赴大千振宇集团参观学习
四、学术研究深入,科研成果丰硕
近五年来,学院紧密对接福建省“四大经济”、“六四五”产业新体系以及厦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材料千亿产业链,在材料加工与成形技术、粉末冶金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与装备等5个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共承担了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总经费5600余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3项、市厅级项目61项,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301项;技术成果转让14项,经费110余万。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SCI/EI高水平学术论文259篇,其中SCI收录211篇(1区4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1项。获福建省市科研奖10余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与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主持省级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3项。建设省级一流课程3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学院承办第五届“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应用”青年科学家国际论坛
学院历年科技进步奖一览表
五、学科建设扎实,实践平台多元
学院拥有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粉末冶金技术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厦门市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厦门市高效精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等省市科研平台,是厦门市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福建省新型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单位;建设有“先进材料制备与应用”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和“先进能源材料”、“材料腐蚀与表面工程”等8个科研团队;拥有2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3个市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STEM、SEM、XPS、XRD、AFM、XRF、DSC/TG、Raman等大型精密仪器和分析软件,设备仪器原值80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m2。拥有材料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各1个。
中国工程院邱冠周院士受聘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杨贤金(时任福建省副省长)视察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我院被认证为省实验教学中心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乐鱼(中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